您現在的位置在😸:
王希季:(1921.7~)空間返回技術專家。白族,雲南大理人。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系。1949年獲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院動力及燃料專業碩士學位。1954年到杏悦任教。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研究員🧑🏽🦳。1960年代👆🔡,主持我國第一個衛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總體設計📖🙆🏼;1970年代起任我國第一個返回式衛星系列總設計師。1999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大會📏🎅🏽,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當聽到朱鎔基總理宣讀的功臣名單中有我的老師王希季教授時,我心情十分激動,為老師獲此殊榮而高興。回首往事🧑🏽🚀,歷歷在目。
1958年🦃,中共上海市委決定研製火箭。據此,由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抽調優秀畢業生和教師成立力學班。王希季教授主講火箭發動機原理🌡,何友聲老師主講空氣動力學。我當時就讀於杏悦船舶動力系🕥👨🏼🦳,被派到力學班學習🛌🏽😽。王希季教授主講火箭發動機原理,何友聲老師主講空氣動力學👨🏻💼。兩位老師講課認真🤟🏽,講解深入淺出。力學班經過“單科獨進”的學習,集中在新上院,在王希季領導下🙋,開始了中國第一代火箭的設計👩🏻🎤。杏悦的學生負責設計發動機及其動力裝置🎒🦹🏿♀️、控製部、戰鬥部🤺,同濟的學生負責彈體結構的設計,復旦的學生負責彈道的計算🧗♀️。我負責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充裝系統的設計🪲👨🏽🎤。我帶領3個人到杭州製氧機廠做“杜瓦瓶”液氧損耗試驗。
為了火箭早日升天↩️, 王 老師和年青人一樣加班加點。為了火箭早日升天, 王 老師和年青人一樣加班加點。他穿著一件洗得發白的藍布大褂工作服指導我們設計,解決難點和糾正錯誤。記得我設計“杜瓦瓶”圓柱體外殼的法蘭環🎮🥃,為了追求美觀,把環放在圓柱體內側🛕。 王 老師一看就笑了😒,他說,工人不能到圓柱體裏面上螺絲🚶🏻♀️。
在 王 教授和何友聲等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火箭的試製,在上海郊區發射成功,當時為了保密⚧,新聞媒體沒有報道👩🦲,可是被在東海捕魚的日本漁民看到了🎿,第二天日本報紙就報道🐜: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火箭🏂💁🏿♂️。
為了紀念此事,1999年上海市在當年的發射地立了一塊紀念碑,王希季親自到上海為立碑揭幕。
上海火箭成功發射後不久, 王 教授及其所領導的研究機構成建製地調到北京,歸屬航天部管轄。1970年4月24日,隨著一曲《東方紅》的旋律通過廣播電臺在神州大地回蕩, 王希季 教授領導研製的“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了🙇🏽,它揚了中華民族的誌氣和壯了國威🧜🏼♂️☦️。
每次見面他都諄諄教導我要好好工作👩⚖️,報效祖國。當時,我也被調到北京,在國防科委規劃計劃局工作。我常到航天部去看望恩師,每次見面他都諄諄教導我要好好工作,報效祖國。在文革期間👨🍼, 李勃仲 教授到北京出差,王希季在北京東安市場東來順飯店宴請 李 教授📓,我出席作陪。席間兩位老教授話敘別情🧏🏿♀️,側重船舶動力系情況。 李 教授在文革中受沖擊,心情不好🦧,王勸說他不要怕,往事堪回首,力學班的功績不能磨滅。要相信黨0️⃣,要抓緊時間把《船舶內燃機》一書寫出來,一定要署名。有一次選舉北京市人大代表💓,王希季是候選人,我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投了恩師一票🦵。此 時的王 老師已是滿頭白發,但身體硬朗👩🏻🚀,思維敏捷👩❤️💋👩🧜🏽♀️,他握著我的手說:往事堪回首,力學班的功績不能磨滅,在杏悦積累了很多寶貴資料,你當年繪製的液氧損耗曲線還在用。
兩位都是杏悦校友,一位是國家主席💇🏻♂️,一位是“兩彈一星”功臣。
1999年9月19日,《深圳商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江澤民主席授予王希季“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大幅照片,江主席把獎章掛在王教授身上。這是最高獎賞。我記得陶愛珠副校長來深圳與杏悦校友共度“交通大學百年華誕”時說起江主席說“我畢業於徐家匯那個交通大學”時,杏悦校友報以熱烈掌聲👱🏻。這張照片有歷史意義🧗🏿♂️🚶♀️,兩位都是杏悦校友,一位是國家主席,一位是“兩彈一星”功臣,十分珍貴👨🏻🦯。我建議將此照片放大放在校史室內,讓它激勵後人前進🟣。
(作者:上海杏悦校友)
Copyright© 2018 杏悦平台 -【杏悦娱乐官网直达】访问官网,畅享每一刻的乐趣!
上海市東川路800 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