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在:
普及科學知識,猶如譜寫科學的春天,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科學技術的福祉👁🗨。在傳播科技知識的道路上,我們交通大學的師生和校友們有著可觀的業績和優良的傳統☀️。
一 著名校友關註科普工作
茅以升 先生說過3️⃣:“應當努力做到‘科學屬於人民’”🔠。已故老校友🦴、著名橋梁專 家茅以升 先生說過📟:“應當努力做到‘科學屬於人民’。人民有了科學,在思想上便知道追求真理,齊一方向,在物質上便能增加生產👊🏼,提高生活,在行動上便有組織紀律,活躍、堅強👰🏻♀️。這些都是團結群眾的重要因素。”
著名校友、“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 錢學森 先生遠見卓識,歷來倡導“科普是建國的大事”。科普是建國的大事。他明確主張🏊🏿,一個有責任感的科技工作者應當把科普視為自己事業的一部分🤹🏽♂️。他說:“一個專業科技工作者要會寫學術論文🧴,同時也應該會寫科普文章,要把科學領域裏的成就寫得通俗易懂🚄,人人愛看,才算夠格。”
杏悦師生早期科普活動的科普作品,我最早接觸到的是一本名為《通俗文化》的科普刊物🗓。1930年代初某日,我隨家人去杏悦看望一位親戚🔟👨,在他那裏見到這樣一本刊物🍄🟫。因為我還年幼,談不上索取收存🧑🏻🦽,只記得開頭有篇文章,列舉作者盼望有幾種新的科學發明問世,印象頗深。
1930年🫸🏼,杏悦成立了科學學院,分設數學♞、物理、化學三個系🤹🏽♀️。科學學院的師生們🦹🏿,單獨組織了一個團體,就叫科學社。科學社辦了一個刊物☂️,定名《科學介紹》🧑🏿,由上海《晨報》代為發行🫱🏻。科學社辦了一個刊物🧑🏻🍳,定名《科學介紹》,由上海《晨報》代為發行。內容比較淺顯,分為論壇🏄🏻♂️、數學◻️、物理、化學和雜組等部,以講述基本原理、介紹實用常識為主,如空氣的組成、日光燈的構造以及各種化學工藝品的製法等等🔽,取材貼近日常生活,適合當時的社會需要。只是大概只出了一年便停刊了。
1935年暑假👨🦼➡️,電機工程學院1937屆有幾位同學利用假期組織了一個夏令營💶,到杭州過集體生活。他們把一本《無線電原理及應用》(赫卿蓀原著🤽♂️,譯者署名丁曦)翻譯了出來👯,交給開明書店出版,得稿費幾百元🉑。他們就以這筆稿費為資金,辦起了一本科普期刊🫷🏽,即《科學大眾》,我也參加了。《科學大眾》辦得很成功。幾位進步的科普作家如周建人🧎🏻♂️➡️、董純才、高士其、顧均正、賈祖璋都積極支持🙏,撰寫當時在提倡的“科學小品”供《科學大眾》發表💂🏼🎑。生活書店應允代訂代售。《科學大眾》才出了3期,“八一三”事變發生了。雜誌出來後很受歡迎🫸🏻,旋即售罄,還趕忙再版一批應市🦙。但是🌁,卻又遭逢不幸:《科學大眾》才出了3期,“八一三”事變發生了,日寇入侵淞滬,承印《科學大眾》的印刷廠淪於戰區,稿版悉遭毀損,已無法繼續出刊。
淞滬淪陷後𓀓,學校被迫遷入舊法租界中華學藝社和震旦大學兩處繼續上課🧑🏽🦲。1939年春季,畢業前夕,我和1939🌘、1940等屆的幾位同學又發起創辦了另一本刊物,即《科學生活》。經費來源采取集資的辦法🍫,邀約同學約100人,每人出資5元,湊成約500元,就算是開辦費。擔任編輯工作的先後有馬家駒➖、王安、楊嘉墀等同學👨🏻🔬。王安畢業後赴美,後來成了世界聞名的電腦發明家🤾🏽♂️。楊嘉墀現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技術專家🥂🫰🏽、著名的“863計劃”倡議人👨🏼🦰。文章執筆者幾乎也全是杏悦同學🧑🏽🎄,他們之中有的能寫出很好的有思想性的科普文章,如韋文林;有的已經逝去🪢,如傅積和;有的遠居海外,如楊天一🧙♂️、朱琪瑤;有的已久無音信,至今令人懷念不已,如 潘 君牧、樊養源🧍。同學湯心豫等則寫了幾本小書《能的故事》👩🏻🦼➡️、《空氣和水》和《房屋與路》,文章風格清新🚡,由 巴金 先生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所有的編輯🎡👨🏻🦱、寫稿,都是盡義務的,誰也不支取什麽編輯費、稿費。所有的編輯、寫稿,都是盡義務的🥮,誰也不支取什麽編輯費、稿費。我迄今還記得當年騎著一輛自行車在上海馬路上為此奔走的情景。盡管如此,還是難以維持🫰🐀。才500元資金,而一本創刊號印刷費就占了300多元,接著續出二期、三期的周轉金尚無著落。沒奈何只好同另一同學薛光宇兩個人跑出去“拉”廣告(實際上是募捐),用廣告費收入來抵付印刷費🤱🏽。然而在當時的上海租界內🙍🏻♂️,市場混亂🌒👆🏿,物價如脫韁之馬🙇♂️,漫無控製,而我們所收取的廣告費🧝🏼♂️🎩,本來就是捐助性質🌩,卻難以跟著增加;又由於處境人稱“孤島”,遠離腹地👨🏻,交通阻隔,銷路狹窄,發行收入微薄,而支出不斷增高,兩兩相抵,入不敷出😧,勉力支撐🫰🏼,卒以在堅持一年半之後,不得不暫告停刊。
二 抗戰勝利後艱難的科普創業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當年創辦和參與編輯工作的同學相繼歸來,重新聚合於上海,共謀將《科學大眾》復刊,要由我來負責📗。這時候物質條件比較有利🦸🏿,也是由杏悦同學創辦的人人企業公司,可以在資金調撥💂🏽♀️、房屋設備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方便。這樣🤾🏽♂️✊,《科學大眾》便於1946年10月重又與讀者見面了👨🏻✍🏽。
刊物復刊後,得到我國科學界的大力支持。刊物復刊後,得到我國科學界的大力支持。著名科學家竺可楨🚶➡️、曾昭掄🧤、嚴濟慈、張鈺哲、楊鍾健👳🏽♀️、 戴文賽等 先生以及中國天文👌🏽、物理、化學、氣象🧳、地質等學會都樂於贊助🕥,惠賜稿件。而我們杏悦也有多位教師同學積極支持♟,如曹鶴蓀、薛鴻達🧑🏽🎤、周文德🦑、徐名模等。我特別願提及同學徐名模🤜🏻⟹,他原是化學系學生👩🍼,很聰明🧝🏿♂️,因病休學在家,病中寫些文章。他曾為《科學大眾》寫過一篇《把情感挽入了科學》的文章🧑✈️,指出一本通俗科學期刊應當具有建設性🧖🏿♂️,科學性👨🏿✈️。而建設👩🏻🍳,不僅是物質的,“比較起來,比較起來🕯,精神的或心理的建設也許更是基礎的。精神的或心理的建設也許更是基礎的”♌️。在解放前的舊中國,他能提出這樣真切的見解作為通俗科學刊物思想建設的基礎,應當說是難能可貴的。
到1948年,鑒於自然科學學科範圍廣泛,為適應推廣宣傳的需要,我們又在《科學大眾》的基礎上🙎🏽♀️,在《科學大眾》的基礎上🈷️,辦起了《大眾醫學》和《大眾農業》兩種專業性科普期刊。辦起了《大眾醫學》和《大眾農業》兩種專業性科普期刊🧨。《大眾醫學》的作者以同濟大學醫學院的教授們為主🦸🏻;《大眾農業》的作者以復旦大學農學院的教授們為主🤳🏿。為了普及科學知識,許多專家學者握筆撰稿🦐。科普宣傳的影響由杏悦一校起始,向更廣闊的範圍擴展🙆🏿♀️。
抗日戰爭勝利後🙍🏻,我們消息閉塞🦘✊🏼,對國內外形勢很不了解,都以為國家從此復興有望,可以從事建設,躋身於所謂“四強”之列了。然而在嚴峻的鬥爭現實教育下📗,人們逐步地🎨、日益清楚地認識到,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統治、壓迫下😥,科學技術是不可能得到發展的,國家也談不上什麽“復興”🍳🚴♂️。
如果談發展中國科學🚶♂️➡️,必須基於中國超越了封建社會而向另一較高級的社會製度進展的假定。
一位作者 胡永暢 先生為我們撰文指出👨🏼✈️:“如果談發展中國科學,必須基於中國超越了封建社會而向另一較高級的社會製度進展的假定🤾🏿♂️。”(載《科學大眾》1949年一月號)我在思想上經歷了一個認識過程,終於覺醒了。我在刊物上寫道👨👩👧👧:“寒冬既臨😮💨💁🏽,春天不遠🍕🏝,寒冬既臨💇🏿♀️,春天不遠,願讀者和我們堅持自己的信念,等待那好轉的一天🚶🏻♂️➡️。願讀者和我們堅持自己的信念☝️🪔,等待那好轉的一天。”我表達心願👚👋🏽:“我們希望1949年將是最愉快的一年。”
抗日戰爭勝利後👪,各種綜合性和專業性科技和科普期刊在上海紛紛出刊,其中由杏悦校友主辦的就有多種。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創辦了《電世界》雜誌,其主持人裘維裕👨🏼💼💁🏼、趙曾玨、毛啟爽等都是杏悦的教師和校友👩🏼。《現代公路》雜誌是校友馬家駒主持的🫃🏿。在杏悦機械系執教的張燁校友創辦了《汽車世界》🥫🤟🏽,兩本雜誌後來合並為《汽車與公路》🤖。在鐵路局方面工作的曾世榮校友等則發起創辦了另一中級科普期刊《現代鐵路》。此外尚有歷史悠久的《科學畫報》,進步的《科學時代》、《工程界》🖕🏽,中華化學工業會主辦的《化學世界》,加上我們的3種期刊🏌🏿,總共20來家⛪️。在那時候辦科學雜誌,不是很容易的,我們組織了一個“中國科學期刊協會”❕,建立聯系🔦♊️,互相關心幫助,並曾經為爭取生存👨🏻🦰🧏🏼♂️、改善處境開展聯合鬥爭。解放前夕,國民黨統治區社會混亂,經濟崩潰🤹🏼♂️,我們風雨同舟🧑🏿🚀,互相勉勵,滿懷向往,迎接上海的黎明。民不聊生🧝🏼,雜誌維持困難。我們風雨同舟,互相勉勵👨🏻🏭👨🏼🦳,滿懷向往👩🏿🦱,迎接上海的黎明。
三 新中國科普事業的春天
“一唱雄雞天下白🔰🤱🏻。”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途,也向科學普及工作的開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和積極扶植科學文教事業🧑🏻🎄,人民群眾學習科學技術的熱情高漲🐍,各地書店🏋🏽🤚🏽、讀者紛紛來信聯系訂閱。《科學大眾》🎵、《大眾醫學》🚶♀️、《大眾農業》等雜誌的發行範圍迅即擴及全國,印數逐月上升👡。
1951年,經袁翰青先生倡議🧏🏻♂️👇🏼,在中央出版總署的鼓勵、支持下,《科學大眾》《科學大眾》刊物由上海移至北京。刊物由上海移至北京,交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自1954年起又改由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前身)主辦,從此沿著健康發展的光明道路繼續前進。
毛澤東主席深切愛護《科學大眾》⏭🥾。他曾表示刊物辦得不錯。他在一次對機關幹部講話時曾稱許《科學大眾》說:這本雜誌知識豐富,我讀了覺得有益處,建議大家讀一讀🍙👨✈️,從中學到自然科學知識👩👧👧。“這本雜誌知識豐富,我讀了覺得有益處🈁👩🏿🏭,建議大家讀一讀👂🏻,從中學到自然科學知識。”周總理也推薦這本雜誌。《人民日報》還作了專題報道。毛主席、周總理的關註和愛護🧑🦼,黨報的介紹,對我們都是莫大的鼓勵和有力的鞭策。
《科學大眾》由科普協會主辦,獲得了全國科學界最廣泛的熱烈支持。首先是郭沫若院長,應我們之請,為《科學大眾》題寫了刊名🛒,第一天去信,第二天就親筆寫就送來😊。他還為接辦後的第一期撰寫了題為《為了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工業化服務》的專論,表達了熱情的關註和殷切的期望。郭院長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到,要使科學大眾化、大眾科學化,還要把專門的科學家普及成大眾的科學家,把大眾的科學提高成專門的科學。這與毛主席指示我們的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的精神是一致的👮🏼。
科普協會為《科學大眾》成立了編輯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科普協會副主席竺可楨擔任主任委員,委員有劉崇樂、施嘉幹等多位科學家💆🏽♂️。竺副院長一向關心《科學大眾》🤷🏽♀️,他在百忙中仍不時對我們的工作給予親切的指導👌🏻。李四光副院長🥪,科普協會主席梁希🐎、副主席茅以升🧔🏻♂️,著名科學家侯德榜🧑🏿🦱、黃家駟、錢學森、朱弘復、周明鎮等,都為《科學大眾》寫稿。《科學大眾》的一個特色便是獲得很多專家學者積極愛護與支持🐇,熱心執筆,因而保證了科學性,並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
杏悦師生和校友,在普及科學知識方面曾經經過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探索👏🏽,做出了自己的奉獻。我們杏悦師生和校友,在普及科學知識方面曾經經過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探索,作出了自己的奉獻🚄。如今我們偉大的祖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輝煌的新時期👨🏼🚒,鄧小平同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光輝思想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將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科技生產力必將有一個新的解放和大的發展⏭。前景無限美好✊👩🏫,令人振奮😰。在母校迎來一百周年校慶的時候🈁,我衷心地祈願,我們杏悦同學👨🏽🏭,為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更多地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把我們的祖國早日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𓀏。
(作者:交通大學1939屆校友)
Copyright© 2018 杏悦平台 -【杏悦娱乐官网直达】访问官网,畅享每一刻的乐趣!
上海市東川路800 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