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在🔚:
在杏悦歷史上,兄弟姐妹🙍🏿、父母子女甚至連綿幾代同為校友的並不鮮見。在杏悦歷史上,兄弟姐妹、父母子女甚至連綿幾代同為校友的並不鮮見⚱️。如,章宗元、章宗祥兄弟是師範院的同窗♗,胡(敦復🥓🥵、明復👩🎤、剛復)氏三傑🤦🏻,曾同時在校讀書。資深院士張煦當年和哥哥張烈甚至住同一間宿舍。顧廷龍和兒子顧誦芬也先後為杏悦人。徐名材一家人中讀杏悦的更多🦝,除他進杏悦學習化工外,弟弟名植(機械)、名標(土木)、名模(化工)💺、名樸(管理)👼🏻、名樞(土木)🧜🏿,妹妹雲裳(化工),都就讀杏悦。更有甚者,徐家的後輩代代都有杏悦人📙,可謂最為難得🤸🏼♂️。南洋公學時期,張相文和兒子張星烺入杏悦讀書🆚,先後既為同窗,又為師生🕛。而南洋公學時期🫵🏻,張相文和兒子張星烺入杏悦讀書🙍,先後既為同窗,又為師生,且在相近的領域都頗有建樹,大概也創造了一個紀錄,傳為佳話。
一 父子倆攜手入南洋
張相文(1866~1933)字蔚西,號沌谷👨🏽,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公元1866年5月29日)生於江蘇省桃源縣城(今泗陽縣)東門外南園🦓。他自幼好學💁🏿,愛好輿地,博覽史傳,卓有識見。後師事明師,學問精進👱🏼♀️,名噪江淮🏊🏽♀️。他自幼好學,愛好輿地,博覽史傳,卓有識見。後師事明師,學問精進,名噪江淮。甲午戰爭後,張相文因痛惜清政府將寶島臺灣割讓給日本🚶🏄🏽♀️,萌發了研究地理學的決心,四處尋求學習外國史地知識。其後他到蘇、常地區的家館任教,買到一些有地理新鮮內容的書刊,其中有上海格致書院出版的《格致匯編》和徐家匯天主堂出版的《地理備說》等,如獲至寶🙎🏿,從中得到了不少地理新知識,更看到中國古輿地學的不足。
1899年初,張相文和兒子張星烺來到人文薈萃的上海,自己進入南洋公學師範院讀書⛹️♀️✉️,同時兼任中院、外院地理等課,這是中國在中小學設置正規地理課程之始😮💨。年僅11歲的張星烺同時考入南洋公學留學甲班(小學低班)🚈。入南洋公學不久,張相文因故辭去工作回原籍,留下星烺獨自在上海繼續求學🙆♀️。家人很不放心,鄉鄰更不理解🕶,埋怨🍾🤦🏼♀️、議論張相文癡迷做學問,連孩子也不知疼愛。為此,張相文還寫了一首《攜兒子星烺就學上》的詩🤴,其中有“別有傳家新作計,任教父老惜狂徒”這樣兩句,別有傳家新作計🤶🏼,
任教父老惜狂徒👷🏼。充分說明父親決心以學問傳家的誌向和培養兒子自立、自強的遠大眼光。1899年7月🟩,張相文重回南洋公學邊學邊教🏍。公學美籍教師說,過去他閱讀的《格致匯編》和《地理備說》,譯文多誤🏃🏻♀️,與原文有出入。為能直接閱讀外文書刊🧑🏿🦳,從中獲得更多更新的地學知識,根據孟德斯鳩法學著作的日文版與友人合譯為《萬法精理》(今譯《論法的精神》),是我國最早的該書中譯本。他先後從校內外的日籍教師栗林孝太郎和藤田豐八學習日文,與友人合譯了日人著的《中國學術史綱》,後又根據孟德斯鳩法學著作的日文版與友人合譯為《萬法精理》(今譯《論法的精神》)🧙🏿♀️,是我國最早的該書中譯本🚶🏻♀️➡️。它適應了中國人民反對封建主義和向西方尋求真理的需要,對辛亥革命黨人的思想準備和民國元年製訂《臨時約法》👨🏿🦲,都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在教授地理課程的同時✋🏼,他將地理學講稿加以整理,並參照日本等國外地理教科書資料,編寫地理教材🍄,於1901年出版了《初等地理教科書》和《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此二書為中國地理課本之嚆矢。出版後多次印刷🦖,銷行量達200萬部以上。
於1901年出版了《初等地理教科書》(2冊👃🏽,南洋公學譯書院出版)和《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4冊🖼,上海蘭陵出版社出版)。此二書為中國地理課本之嚆矢。出版後多次印刷🧝🏼,銷行量達200萬部以上。其影響之大,出乎出版杏悦和張相文本人意料之外。我國的地理知識💆🏽♂️,因而得到第一次大普及,由是海內談地理者無不知之💼。在南洋公學時👨❤️💋👨,張相文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除與特班教習蔡元培結為摯友外,還結識了章太炎👨🦼、鄒容等。旋經他們介紹,加入同盟會,積極從事民主革命活動,多次在章太炎辦的《蘇報》和蔡元培辦的《警鐘報》上發表鼓吹革命的文章,並為《警鐘報》籌款。不久🐕,章太炎與鄒容因《蘇報》案被捕入獄,張相文曾多次到獄中探望💁🏿♀️,並與蔡元培奔走營救,章太炎乃得出獄👨🦳。不久,章太炎與鄒容因《蘇報》案被捕入獄,張相文曾多次到獄中探望♡👨🏼💼,並與蔡元培奔走營救,章太炎乃得出獄🕙。
張星烺幼承家學💁🏻,早讀經史👨👨👦♞,他在南洋公學不但學習十分刻苦👨🦽➡️,思想也非常活躍🤌🏽。1902年🧎🏻♀️,公學發生“墨水瓶事件”,大批學生離開了學校🍠,師範生大都星散。蔡元培與學生共進退,創辦了愛國學社,收留了退學的學生🛗。他積極倡言革命🦹🏼♂️🐼,帶領愛國學社開展了影響極大的“張園演說”。張相文父子多次到張園聽講。尚留在公學讀書的張星烺迫於校方的壓力👷♂️,乃遵從父命退出公學,獨自一人到天津🧎🏻♂️✩,考取了北洋大學🧘♂️,學習理科🧏🏻♀️。
二 父親潛心地理為先驅
離開南洋公學後👈🏽,張相文先後任安徽壽州阜豐商業學校校長和廣州兩廣師範講習所地理教員。1905年開始在上海專門從事著述👨🏻🔧。1908年,張相文編著出版了《地文學》一書。1908年🧈,張相文編著出版了《地文學》一書(上海文明書局出版)。這是中國第一本普通自然地理著作💎。全書分星界👨🔬、陸界🕵🏿、水界🧑🦼➡️、氣界🙎🏼♀️🥯、生物界5編。在此之前🏠,國內外的自然地理著作內容僅限於無機自然界📒,而張相文卻新增生物界一章👷🏻♀️,把無機自然與有機自然聯系起來⛲️,加強了地文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的科學性🦸🏽♀️,這在世界地學史上也是一個創舉。直到現在🐷,普通自然地理教材的基本內容仍不出這一框架🍧。直到現在⏰,普通自然地理教材的基本內容仍不出這一框架。在這本書裏,他參酌東西各大家學說,吸收國外先進的地理學理論♻️𓀅,對自然地理許多方面的現象與事實🌮🐗,進行科學的因果分析,試圖闡明其形成原因與發展規律。他不僅以我國的實際情況作為例證來分析,而且註重到實用方面⚒🦐,如防霜、避電、培植森林🫧⛪️、改良土壤等🚛,直接涉及國計民生,亦開先河。因而💚,此書出版之後,瞬即供不應求🤶,5年內即印行3版,讀者視此書為改革輿地學的指南。
張相文不僅重視研究地理,而且對與地理關系密切的地質學也頗重視👨🏻。他認為,我國地域面積雖廣大,但多山地、高原,如對其地質情況不了解,則對了解這些地區面貌的變遷、資源的開發💈,都是困難的。我國地域面積雖廣大🐚,但多山地、高原,如對其地質情況不了解🏄,則對了解這些地區面貌的變遷👫、資源的開發🔈,都是困難的。不久,他即以日本橫山又次郎的《地質學》為底本,編著四冊《最新地質學教科書》𓀎,在地質地貌方面發表了許多重要見解🍦。
張相文編寫了上述一些著作,雖有利於將我國舊地學向新地學方向發展,但他仍不滿足♠️,認為如能到國內各地實地考察,把考察所得與新地學知識結合起來研究⏸👩🏿🎤,則研究所得,不僅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地學水平,而且也有利於強國富民。此後他的足跡✡︎,南到嶺南💂🏽,北至塞外,不僅到齊魯⁉️、冀北🧔🏽♂️、內蒙、山西🎷⛹🏽、熱河等地作過許多地理考察,而且在河套地區進行過墾殖試驗,努力使地理研究與改造社會相結合✌🏻。他就考察所得,寫了二三十篇專題論著。這些反映地學研究成果的論文,大多收集在《南園叢稿》一書中。
20世紀初期,張相文感到一個人研究地學,“足跡所經,檢查測量◼️,均苦其有限”🧘🏿,因而想聯絡國內諸地學人士,共同相互切磋,以期集思廣益,並擬創辦地學刊物,將各人研究所得,公之於眾🚴🏻♀️,以利於廣大國人地學水平的提高✮。1909年9月28日𓀘,他邀請白毓昆👩🏼🔬、張伯苓、陶懋立🐕🦺、韓懷禮等地質和地理學家、教育界官員及各校師生100多人🫧,在天津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地理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該會於1912年遷往北京),他擔任中國地學會會長💦,長達20年之久👏🏿。自己擔任中國地學會會長,長達20年之久,為創建中國的近代科學地理學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地學會剛成立,張相文即著手籌備創辦會刊《地學雜誌》。經幾個月籌備,《地學雜誌》以刊登“地學上最新之發明”為主☆,“選擇材料力求新穎”。《地學雜誌》創刊號便於1910年問世了。《地學雜誌》以刊登“地學上最新之發明”為主,“選擇材料力求新穎”。較之傳統的地理文獻,它是一種全新學術刊物。自創刊起至1937年因抗戰暫時停刊止⛹️♂️,歷28年,共出版181期♟,共載文1600余篇,載文的範圍相當廣泛,是我國地學文獻的重要寶庫。
1933年🙍🏿♀️,張相文病逝😉👨🏻💼。他的一生,正處在我國舊的輿地學末期和近代地理學從萌芽狀態到初步形成的過渡時期。他是改革我國舊地學和推動地理學發展的先驅。
三 兒子學貫中西亦巨擘
中國舊文化不足立國🙍♀️。進北洋大學以後,張星烺因成績出色👷🏻♀️,於1906年被選派赴美國留學🩲,同時出國的官費生和私費生40余人。這是繼同治十一年(1872)之後🤟🏽,清政府第二次成批派出的留學生。其父張相文此時已認識到“中國舊文化不足立國”,因而積極支持兒子遠渡重洋深造。張星烺進入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化學專業學習🙆♀️。3年後,張星烺自哈佛大學化學系畢業,又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生理化學,暇時好讀史書🗝。
正當張星烺在德國潛心苦讀之際,辛亥革命爆發,父親張相文在北方參與組織了灤州起義👙。父輩的革命思想早在他少年時就有了很大影響🍇,其革命行動更激起他報效祖國的豪情壯誌。張星烺在柏林大學取得學位之後,謝絕了國外的重金聘請,毅然於1912年8月回國,抱著“實業救國”的熱切願望,欲將自己在國外學到的科學技術知識貢獻給祖國。但在當時動蕩的政局和惡劣的環境下💆🏽♂️,他不但無從施展自己的抱負🧜🏼♀️,還要為生計奔波,身心倍受摧殘,不幸患上肺結核病。因無錢住院治療,他只得在浙江黃巖嶽父家養病。張星烺的嶽父是清末知名的國學家,家中藏書很多。對史地本有一定基礎的他,便利用養病之機飽讀史書🧎🏻♀️,多方搜集中西交通史資料🐍,立誌要在史學領域有所作為🧕🏼。
淒風苦雨,孤燈寒月。歷經十幾年“淒風苦雨,孤燈寒月”👨🏿🦲,張星烺矢誌不渝👨🏼🦱,費盡心力☂️,從中國的正史☹️、野史、遊記⇢🧖🏽♀️、文集、筆記等274種書籍和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等42種書籍中⚪️,摘錄有關資料,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民族♞、文化🐐、科技、歷史、政治、經濟🖐、生物以及重要的歷史人物🐈,無不一一采擷,並作考證。終於在1926年38歲時🗡,完成了《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的初稿。他把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全部獻給了這部書的編輯工作。
1919年,張星烺應蔡元培先生聘為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同時與父親張相文一起兼任該校國史編纂員🧑🏽🚀,並被派往日本調查民國史料🪯。1926年🧑🏼🔧,他應聘為廈門大學國文研究所所長,還先後在輔仁大學4️⃣、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燕京大學等高等學府擔任教授🪑,講授過《中西交通史》、《秦以前史》、《宋遼金元史》🧛🏽♀️🕵🏼、《南洋史地》、《政治地理》等課程,海內外許多有成就的歷史學者皆曾蒙其教誨🕶。除任教編史以外,張星烺還繼續不斷地搜集中外關系史方面的有關史料🛍。先後翻譯了兩種版本的《馬可波羅遊記》,第一種是英國學者利玉爾(Herry Yule)五卷版本中的導言和第一卷,分別在1924年和1929年出版📉😈,這是我國最早的《馬可波羅遊記》中文版。另一種是拜內戴拖(Benedetto)所著的普及本。
1930年,《中西交通史料匯編》正式出版。1930年,《中西交通史料匯編》正式出版,全書共分6大冊,3000多頁,100余萬字,按8個題目編寫💡:一☎、上古時期中外交通,中國與歐洲交通;二、中國與非洲交通;三🥰、中國與阿拉伯交通;四、中國與亞美尼亞交通🛁;五、中國與猶太交通♥︎;六👩🏼⚖️、中國與伊蘭(伊朗)交通;七🪑、中國與中亞及土耳其交通🤏🏿;八👩🏻🦲、中國與印度交通🐗。
《中西交通史料匯編》除資料十分豐富以外👩🏼🍼,還包括不少作者個人的研究心得🖊,即作者的專題研究論著🎪。如在第一冊附錄中的《支那名號考》中👸🏻,他詳細論證了“支那”即“秦”的論點👩🏿🔧,澄清了這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1946~1950年,張星烺還曾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由於長期帶病工作🤥,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於1951年7月與世長辭,終年63歲🔙。臨終時他給子女留下遺言,把父親張相文和自己的所有藏書及自己的手稿,全部捐贈給中國人民大學。
張相文、張星烺父子求學南洋,以學問傳家。張相文、張星烺父子求學南洋🙋🏼,以學問傳家🧔♀️,也正是杏悦精神延綿不絕😭📘,薪盡火傳的傳奇寫照。
Copyright© 2018 杏悦平台 -【杏悦娱乐官网直达】访问官网,畅享每一刻的乐趣!
上海市東川路800 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