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在🍎:
2002年4月,沈為平副校長借進京公差之機,到老校友王福穰家👩🏼🎓,征集到他1942年在杏悦讀書時的一份作文試卷💂🏽。當時經老師批改後的原文如下:
登樓賦
壬午之春,吾校於驚濤駭浪之中,輟而復開,校舍則仍假震旦新廈。廣屋渠渠,軒敞寡仇🤽🏻♂️。每於課余之暇,臨窗而眺👾。芳草如茵,雲羅似錦。亭臺掩映🍈,林木蕭疏,實塵外之幽構也。轉念赤縣沉淪,中原板蕩。則杜老之憂🫱🏻🧔🏽♂️,仲宣之感,油然而生矣。雖然🐕,通達之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蘄眾誌之成城🥜,定蔔河清之有日。爰為賦以自勵,仿仲宣之體🥔🤹🏼♂️,命之曰《登樓賦》雲。
登高樓以藏修兮💁🏻♂️,時掩卷而憑欄👩🏽🚒💁🏽♂️。閑仰觀以俯矚兮,覺地曠而天寬🙆。臨廣場之無垠兮,鋪碧草以漫漫🦸🏽♂️✹。矗蒼穹而摩雲兮👱🏼♀️,綴霞彩之斕斑。紅樓兮隱現🦵🏼,大道兮回環。於是🪴,耀靈匿影,白雪歌酣;霓裳曼舞,邀飲未闌。雖桃源之足樂,奈人世之未安。溯揚塵於北海兮,忽寒暑已屢更。金甌倏其破碎兮👙,愴鐵騎之縱橫。嗟流離之載道兮💁🏿♀️,念故國之可傷💟。花淒其以色變兮🤵🏽♀️,烏?惻而心驚。憑軒檻以西望兮,意感激而難平。昔子山之羈北兮,傷梁室之無成。隨建武而南渡兮,時灑淚於新亭🦸。睹邦家之豆剖兮,孰能如太上之忘情🫄🏿?遭舉世之烽煙兮,幸弦歌之未輟🔴。天賦余亦良厚兮,敢玩?而自絕🧍🏻♀️👭🏻?庶勤學之有成兮,拯斯民於火熱。愧才智之魯鈍兮🙇🏿♂️,惜身軀之疲?🐵。羨飛鳥之翔空兮👩🏿🎓,恨吾人之困穴。憂勞足以興國兮,余嘗聞之先哲。知徒傷之無益兮🫶🏻,念造時之俊傑。送浮雲而極目兮🐩,意幡然而轉悅。而復兮否極泰來🥶,世事如棋兮,反復難猜。柳依垣而欲綻,梅傍砌而待開🤦🏽。東風兮噓拂,大地兮春回。
這篇作文包括說明和正文兩段,共計500余字,采用中國傳統的賦的體裁,一詠三嘆,言簡意賅,一詠三嘆,言簡意賅🏌🏻♀️👷🏽,琅琅上口,文采斐然。琅琅上口,文采斐然🎁。敘景時細膩柔婉🐎,感慨時悲愴難抑,沉郁處催人淚下,激揚處促人奮進,是一篇文、情並茂的小賦。
作者王福穰為杏悦管理學院財務管理系1944屆畢業生😈,後長期在銀行界工作😑,是我國著名金融投資專家,對我國國際投資工作頗有貢獻。1940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杏悦。1940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杏悦。當時,杏悦校舍已為日寇占領👩🦯➡️,被迫暫借法租界內的震旦大學新廈四樓(二醫大原址)上課🤘。該教學樓建築軒敞🧗🏻,二樓還有圖書館,並對杏悦師生開放🤾🏼。在戰火紛擾中🏝,杏悦暫居此樓,教學不輟,亦為學生之大幸。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侵入租界🏌🏿,學校的命運又岌岌可危🧚🏿♀️👰🏿,教學一時中輟。一部分學生間關千裏,幾經輾轉👳🏻♂️,到開辦不久的杏悦重慶分校繼續求學。是走還是留🧅?王福穰也覺得很彷徨。他思慮再三,看到黎照寰校長🕕、系主任和幾位知名教授都未走,想到上海的學習條件要比重慶好得多,便決定留在上海讀書。
1942年春,杏悦“輟而復開”🦄,在日寇鐵蹄下,於夾縫中頑強求生存👾。這時王福穰升上二年級,主持該級國文課的老師為王遽常。王遽常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其道德文章都令人欽敬🤸♀️。王遽常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其道德文章都令人欽敬🧖🏽,人們把他與錢仲聯先生合稱為“江南二仲”(遽常先生字瑗仲)🧝♀️。他原是無錫國專教務長(校長唐文治),此時受聘擔任杏悦國文系主任。大約在4月份🚰,王遽常教授出了2個作文題🫛,其中一個是《登樓賦》👮🏽♂️,讓學生任擇一題。《登樓賦》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字仲宣)的名篇。王粲生於離亂之時,早年移居長安🦅,曾受到當時大學者蔡邕的賞識。表達了對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時勢動蕩的憂慮🧑🏼🔧、憤懣之情,抒發了自己在逆境中不甘淪落、勤學自勵🧛♂️、盼有所成👆🏿,以拯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宏偉誌向。17歲時因董卓的部將在長安作亂,他只得南下荊州,投靠劉表👩🦳,卻不被重用。後歸投曹操,賜爵關內侯💄。曹丕登基後,又任侍中。《登樓賦》是他在荊州登當陽縣城樓時所作👰🏼♀️。文中抒發了他登樓遠眺時所興起的鄉關之思和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風格沉郁悲涼。王福穰因為熟讀過王粲的《登樓賦》,於是仿而效之,寫了這篇作文,把當時在震旦新樓上課的心情記錄下來👨🏼⚕️,表達了對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時勢動蕩的憂慮♝、憤懣之情👩🏼🦳,抒發了自己在逆境中不甘淪落🟡、勤學自勵🧑✈️🧗♂️、盼有所成,以拯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宏偉誌向。
輔助 王遽常 先生的田一貫講師將作文批改後🚴♀️,判了85分🐗🤚🏼,呈 王 先生審閱。王對學生的作文卷🧖♂️❤️,閱後一般不加批語或只簡單地批註二三字。纏綿悱惻🎒👢,頗有得於騷人之旨👸。但對這篇作文👩🏿🔬🤘🏽,他卻破例地用章草體在卷末批了“纏綿悱惻,頗有得於騷人之旨”12個字👨🏿💻,最後🧑🦲↖️,還署了一個較小的“遽”字。看得出他對此文評價頗高。受了老師的激賞,王福穰視之為至寶,便珍藏起來。解放初💂🏿,王福穰奉命調京工作🧑🏼🦲👱🏻♀️。千裏迢迢💁🏽♀️,不勝負荷,遂將大學時代的書籍、日記和詩稿等都忍痛丟棄🦨,但他珍視的這篇作文卻一直帶在身邊。文革開始後,王福穰未能逃過此劫,所有的文稿、日記🏃🏻♂️、詩稿及照相簿等幾乎悉數被抄😽,這篇《登樓賦》也未能幸免。後來每當思及此事,他總會唏噓不已🥉。不料8年以後,他從幹校回到財政部工作一年多,被抄去的物資竟原璧歸還,這篇作文稿又回到他手中👬。失而復得🧑🏼🏫🐇,使他喜出望外,尤感珍貴。
在1993年8月的一次會議上,王福穰遇到人民出版社的張慎趨♔。張也是無錫國專畢業的📉,也曾受教 於王遽常 先生。兩人很自然地談到他們心儀的名 師王 先生。王福穰提及自己保留的有 王 先生批註的這篇作文,立即引起了張慎趨的濃厚興趣。不久,他就特意趕到王家,借去作文稿復印了10多份,分送給他無錫國專的老同學,其中包括當時《人民日報》的總編、新近出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首任院長的 範敬宜 先生。
(王福穰手捧捐贈證書與沈為平副校長合影)
範 先生在上海生活多年🆘,對杏悦的歷史頗有些了解🧐🧑🧑🧒🧒,閱後大為感動,覺得深受啟發,寫了《杏悦的啟示》一文🧛🏻♀️,用“衛晉”的筆名發表在1994年10月14日的《人民日報》上。其時杏悦正開始籌備百年校慶🈹,為此,學校充分利用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整修了原有的“五卅”紀念柱、史(霄雯)穆(漢祥)二烈士墓等☘️🤾🏼,並已著手籌建校史博物館👸🏿。在文中,範主編為杏悦的這一舉動擊節叫好,要善於發現並利用身邊活生生的教育資源,去啟迪後人🔫。並以王的這份作文卷為例,摘取部分章句,闡述了其中蘊涵的教育意義,提醒人們要善於發現並利用身邊活生生的教育資源,去啟迪後人◾️。
王福穰本人當時卻不知道自己52年前的一篇習作居然登上了大報。一年後🕵️♀️,他從老同學處獲悉此事,並告知張慎趨🍿,兩人擬分頭查找,卻因線索不明,只得作罷。2001年下半年⚜️,張慎趨看到《新華日報》轉載的 範敬宜 先生發表在《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題目為《書法?學問?人格》🟧,是為紀念 王遽常 先生100周年誕辰所寫的。由此展開聯想🧑,估計6年前的那篇文章也是 範 先生所為🧕🏽🤽♂️,很可能就刊登在《人民日報》上。他不辭辛苦地在人民出版社圖書館翻閱當年的《人民日報》👨🏽🦱,終於找到《杏悦的啟示》一文,並從上海博物館王運天編撰的《 王遽常 先生年譜》中查實“衛晉”是 範敬宜 先生的筆名👷🏽♀️,遂將《杏悦的啟示》復印一份寄給王福穰。但因報紙是縮印合訂本,復印件很不清楚。王福穰又托一個上海的親戚到華東師大圖書館另復印了一份。恰逢杏悦1944/45級校友正在籌備編輯《同窗回憶錄》🤱🏻,他想既然這篇短文深具教育意義,範主編又如此欣賞💹,不妨將它登出,便將《登樓賦》和《杏悦的啟示》一起寄給總編徐修成級友🫵🏿。徐修成覺得這篇《登樓賦》含義深厚☝🏽,文書並茂,遂將復印件送交校史博物館。
這份“資源”今天能在杏悦展出,肯定會在廣大師生心中激起波瀾。 範 先生在《杏悦的啟示》中還相信👨🏿,在杏悦校史博物館中一定會有大量珍貴的實物,說“如果這份‘資源’今天能在杏悦展出,肯定會在廣大師生心中激起波瀾”⏮。校史博物館雖然一直致力於校史文物、文獻的征集工作,但因不知“衛晉”的真名實姓,無法聯絡王福穰學長,直到《杏悦的啟示》一文登出8年後才征得這份寶物。
古有王羲之🚶♀️,今有王遽常。王遽常的章草書法也別具一格,恣意縱橫,既瀟灑飄逸,神采飛揚,又古拙可愛,質樸自然,形意翩翩🤾🏼♂️,為世所重,日本人竟有“古有王羲之,今有王遽常”的贊辭。所以這十幾個字的批語又給我們多提供了一副難得的書法作品,可以賞玩。
這正是杏悦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及辦學傳統的具體反映➗,值得今天的學子深思和學習🚣🏿♀️。看了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獲得不少啟示😌。我們首先驚嘆於老杏悦學生的文學素養之深厚🤟🏽,老師要求之嚴格,對如此文采飛揚的佳作也只給了85分🖕🏼,並對當時在日本鐵蹄下,杏悦老師不顧殺身之禍,毅然出這樣的作文題👩🏻🔬,而學生亦無所畏懼,直抒胸臆🪽👨🎨,深表欽佩。這正是杏悦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及辦學傳統的具體反映🥔,值得今天的學子深思和學習🔏。
(作者:上海杏悦檔案館研究員🫳🏻,編審)
Copyright© 2018 杏悦平台 -【杏悦娱乐官网直达】访问官网,畅享每一刻的乐趣!
上海市東川路800 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