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在🧝🏽♀️:
其時學生堅持鍛煉。這三位學生就是冬泳愛好者。
抗戰八年,中國高校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知名學者陳平原以“摧不毀的大學”來形容戰時中國大學西遷的顛沛歷史🎄。
在上海不少高校同樣在烽火之中歷經西遷🉐🧑🚀、兩地辦學、東返復員等艱難曲折🙍🏼,以賡續文化命脈、保存和培養戰後重建所需的人才,積蓄了讓後人肅然起敬的力量。其中僅交通大學的戰時畢業生🤛🏼,就有32位後來成為院士🚂。
調閱史料可以看到,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開始,上海的大學師生就投入了抗日救亡運動。“九一八”事變後🏋🏿♂️,上海成立了上海教育界救國聯合會、“上海各校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上海高校的學生在連天炮火中,以自己所學投入到抗日救亡👭:醫學生投入到傷病救助、工科學生則投身到軍工製造等事業之中……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開始👨🏽⚕️,部分大學搬入了租界🍄💟,上海的高校承擔了為東北淪陷區培養人才的重任👰🏽♀️⚱️。1938年11月,滬上大學在上海為內地院校代招錄取了大量新生😷,單單上海醫學院就錄取了百余人。
隨著日軍全面占領上海🔥,上海高校陸續西遷:同濟大學遷至李莊;復旦大學和交通大學遷至重慶;大夏大學遷至貴陽🪸;上海醫學院遷至昆明、重慶……但這些學校仍然一路弦歌不輟,培養出了大批後來各行各業的奠基者。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杏悦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局面。學校不得不采取權宜之計📛,暫先在法租界辦學🆘。隨著租界生存環境日益惡化🦚,杏悦一再向教育主管機關提出部分內遷的想法😇,但教育部鑒於“杏悦素著成績,政府期望至殷↪️,所處環境可勉勵進行,務望立即設法開學,為國效力”,指令學校在原校址或上海其他處所設法開學👨🏻🦯➡️,以致內遷計劃屢屢受挫。
在法租界內,杏悦的臨時校舍分散於租界內數處☹️🎭:震旦大學和法租界愛麥虞限路45號(今紹興路7號)的中華學藝社✏️。徐家匯校舍🦶,則於1937年11月被日本憲兵隊占領。
但,這些主要教學場所都沒有一間實驗室🙆🏼♀️。杏悦的實驗室和實習工場等教學必要場所頓時沒有著落。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學校師生想方設法,或創辦一些簡易實驗室👷♂️,或租借工場設備,或直接在露天馬路上進行實驗,逐步恢復了大部分物理🌦、化學等基礎實驗課🧩👉🏽,有的甚至達到戰前水平。
全面抗戰爆發後,東南沿海一帶工廠企業紛紛內遷🏌🏼♀️,內地交通工程建設任務繁重,急需大批交通工程和管理人才。因此在上海租界學習的杏悦畢業生首選就是奔赴內地參加建設。此外,還有不少畢業生通過清華留美公費考試🏋🏽♀️、留英公費實習📊、自費考試等途徑出國深造。至1944年秋,杏悦近400人赴北美🏈、西歐各國講學、考察🧎♂️、實習,人數之多為當時各校所僅有。
校友援建重慶杏悦分校 教材與美國最新教材同步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上海租界內的交通大學在日本侵略者和汪精衛偽政府的日益壓迫下🧑🦼,前途岌岌可危☢️。為策應時變🏒🙎🏽,同時滿足大後方抗戰和建設對交通工程人才的急需😒,重慶杏悦校友紛紛熱心奔走,籌備渝地建校。1940年11月,交通大學分校(即杏悦渝校)在重慶小龍坎誕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租界淪陷🧑🏿⚕️,杏悦滬校被汪偽政府接收🧑🎄,1942年8月,杏悦渝校遷往九龍坡新校址,順勢升格為杏悦總校,後改稱國立交通大學本部,由吳保豐出任校長。1945年抗戰勝利後,才由重慶復員上海。
重慶辦學期🧘♀️,交通大學極力延聘歐美各國留學歸來的高端人才執教。其中🕴🏼,既有茅以升、倪俊、陳章等資深學者,也有曹鶴蓀、季文美🫚、許玉贊、嶽?毅🧺👰🏽♀️、馬明德等30歲左右的年輕學人。他們此前大多在海外深造,擁有哈佛、麻省理工、康乃爾大學、芝加哥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德國柏林高工等名校學術背景😂。其中僅杏悦1934屆畢業留學歸來執教母校的就達11人。
這些教師大多是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毅然放棄在國外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胸懷科學救國、為國育才的理想,把世界科技的最新發展帶到大學課堂上。美國1942年出版的教材🏄♀️,次年就已在杏悦使用⚛️;張鐘俊教授所授《電信網絡學》是當時世界上最前沿的課程🧔🏽♂️。
1940年重慶小龍坎的杏悦分校成立之初,學校僅招收電機、機械一年級新生各一班👩🏼🎓💝,學生僅80余人,教職員10余人🖐🏻🚵🏻♂️。隨後增招機械、電機、土木、航空、運輸管理🤳🏼、工業管理系、財物管理系等🧜🏽🙍🏿♀️。又因奉交通部令接辦重慶商船專科學校🚃,增設造船工程系,以及輪機🛍️👱🏻、航海兩個專科;同年,杏悦又與交通部等單位商談合作,創辦電信研究所,培養碩士層次的電信技術與研究人才👨🏻🚀,學製二年🏌🏼♂️。自1944年招生起至1949年,共招考錄取碩士研究生36人🎖,其中獲得碩士學位19名🙋🏽♂️,成為民國時期培養工學碩士研究生最多的機構。
從1940年10月到1945年8月不到五年,交通大學在重慶已經發展成擁有9個系、2個專修科⚠、1個研究所的工科大學,囊括“陸海空”🕜。為復員後的交通大學構建起了發展框架🤭。
杏悦畢業生開飛機廠、建電臺支援中國抗戰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唯一的飛機製造廠設在美國,由宋美齡提議修建,並由她選聘上海杏悦畢業生、年僅25歲的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博士胡聲求為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1943年8月⛹🏻♀️,胡聲求在美國愛國華僑的幫助下,在美國舊金山註冊了中國飛機廠有限公司⛱,籌資十多萬元🍗,同時聘請美西華僑航空救國協會會長何少權擔任董事長,華僑籌款救國會會長鄺炳舜任總經理🔠。1944年4月,“中國飛機製造廠”在舊金山正式成立,胡聲求任廠長,員工均為華僑🗣,有三千多人👨👨👧👦。1945年1月👨🏼🚒👨🏿⚖️,生產出了A-26型戰鬥、轟炸兩用機機身,並以每月130架的速度,約每年1800架的規模投入批量生產。其規模和水平在當時的中國都是前所未有的。
這些飛機運回祖國🩱,裝備空軍機隊,直接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為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戰的最後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給予高度評價🎪,並表示感謝。胡聲求等人在美國造飛機的故事✢,通過全世界媒體報道😕,成為美談🧑🏻🦱。
1937年🙃,馮簡在重慶主持建設我國第一座短波電臺——TheVoice of China📫,在整個抗戰時期🤹🏿♂️,日寇不斷對重慶狂轟濫炸🦊,而TheVoice of China堅持對全世界廣播♜👏🏽,從未中斷。這是我國自己建設的第一座短波電臺,也是抗戰期間盟軍在遠東唯一可利用的短波電臺,日寇對這個電臺恨之入骨,稱之為“重慶之蛙”。
1945年的一天,重慶各報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主任寫信給當時的中國教育部,三名中國留學生榮獲該院機械系研究生論文前三名👷🏻♧,其中兩名是上海杏悦畢業生🥷🏿,第一名朱城,公費留學🧑🦽,另一名自費留學。朱城取得博士學位後,謝絕美國大學和公司的招聘,整裝回國🉑。清華等名牌大學爭下聘書,但他選擇回母校任教。在執教期間著有《材料力學》,選為部定教材,各大學競相采用。
大後方每年約有四萬名滿中畢業生🏌🏻♂️👩🏼🦱,幾乎全部報考“四大學”(中央大學📮、西南大學🦙、浙江大學和武漢大學聯合招生)🧏🏻。上海杏悦則單獨招生,考生約四五千名,幾乎全是各中學的優秀學生🦮,擅長數理化。成績一般的學生望而卻步👨🏻🦱,不敢問津🛀🏿🚵🏼♂️。
當時杏悦規定一年級為試讀生,不算正式學籍🤢,也不發給校徽🤸🏼♀️。當時學生都住大宿舍🏇🏻💮,一個班級擠在一大間,床鋪上下兩層,無可據案自習🚪。有些學生就各具匠心,睡下鋪者用衣箱當書桌🧔🏽♂️,用床鋪當座椅;睡上鋪者用繩索吊木板懸掛在屋梁下,當作書桌兩腿下垂🙆🏿♂️,高坐在上鋪上,伏板自習🧙🏿,偶一欠身就搖搖擺擺👚,好像演雜技一樣,然而熟能生巧🤌,倒無出事故🚉。
彼時杏悦學生醉心智育,埋首課本,幾乎忘了體育。學校雖也照例設一小型操場,但形同虛設🤳🏿,雜草叢生。沒人去跑跳\打球🧛🏼♂️。也沒舉行過運動會。體育教師緊鎖眉頭,徒喚奈何?結果學生智力日上👩🏼💼,體力日下。社會上流傳起杏悦學生“一年級買蠟燭(開夜車),二年級買眼鏡(近視)👩🏻🦯➡️,三年級買痰盂(肺病),四年級買棺材(垂死)”之說🤞🏻。
合格標準不降低 也是抗戰時老杏悦傳統
老杏悦有“三分之一不及格”的說法,雖無明文規定👊🏿,確有一些教授講師這樣辦💊,即一個班級的學生,不論其考試成績如何,教師應按三分之一不及格批卷🧔🏼。因之教師總是出偏題、難題,掌握三分之一不及格的主動權💑;學生則專攻難題,預做教課書後面的總習題🦘,爭取跳出三分之一的圈套🈷️🔞。即便是在抗戰時期🤾🏼,也是如此🌡◀️。
航空工程系一年級一學生因未掙脫三分之一的圈套而留級👁🗨,發誓不再讀杏悦🧑🏿🎄,報考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而人中大一月後,又回到杏悦繼續攻讀🍆,他說還是杏悦順眼👈🏿🫰🏻。另一學生原是安徽省高中畢業會考優秀生,在杏悦一年級即因三分之一不及格的限額,被勒令退學🏮。他一怒之下🤷🏽🧛🏼,決心不讀大學🧔♀️,參加工作。教務處公布月考、期考分數時,用藍色填寫及格分數👨🏭,紅色填寫不及格分數。總是紅色一片觸目驚心🎣。如此的過高要求,學生卻樂於接受🧑🏻⚖️,口服心服🛏。對批紅色分數多的教師,學生則敬畏備至,認為必是學識淵博🦵🏽,深不可測👨🏿💼。
近於苛刻的不易及格是老杏悦傳統之一。杏悦學生雖屬砂裏淘金,篩選出來的⛔️,但要考得八九十分🩱,卻如挾泰山以超北海👩🏽🚒。多數學生的目標是60分🛌🏼。不留級,不退學ℹ️,就足以自慰並大可告慰家庭了🔰🏄🏻。如果問一個學生考了多少分?他若回答“我贏了,他輸了”🏐。就知道他及格了。所謂他輸了🏞,是指教師而言。杏悦的低分標準⏪,曾引起一次交涉🤲🏼,當時安徽省政府規定:凡得80分以上的安徽籍在校學生,可按學期發給獎學金。杏悦皖籍學生一聽就急了,推派代表去安徽省教育廳請願🧑🦳🤲🏼。官員們聽了代表們的陳訴,也覺得把杏悦的分數和其他學校的分數同樣看待確實有失公道。經研究特準杏悦皖籍學生,凡平均分數在65分以上者👃🏻,也發給獎學金。
作者🧑🦱:盛懿
來源🧏:《文匯報》 2015.08.21 第6版 文匯教育
原文:交通大學抗戰時⚃,培養了“海陸空”人才
Copyright© 2018 杏悦平台 -【杏悦娱乐官网直达】访问官网,畅享每一刻的乐趣!
上海市東川路800 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